11月2日上午,来自法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正以视频会的方式,给河南省德中惠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全体人员进行答疑解惑。疫情期间,为了加快市场应用进度,包括这些专家在内的河南德中惠全体人员始终加班加点,对接客户、了解需求。
德中惠智能装备,居中原福地,引国际人才,以高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助力国家工业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大街上驾驶的无人汽车、乘坐高铁进站时的刷脸放行、智能操作机器人、图像和语音的自动识别……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能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智能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也在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体验。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智能经济正迎来蓬勃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中央提出的“新基建”建设,还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已多次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创新的活跃,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代表性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应用算法、专用芯片、开放平台等技术取得局部突破。
据媒体报道,在总体产业规划上,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600家。一大批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市场需求正朝着加速升级的方向迈进。
中原崛起急需人工智能落地 “尽管人工智能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和应用分布并不均衡。”河南省德中惠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恒表示,有权威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领域,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方面,70%以上的资源集中在南部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几乎处于空白。 实际上,河南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大,产业调整需求旺盛,应用场景丰富,具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绝佳条件。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支撑和代表河南实体经济的五大主导产业,更是为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提供了可能。 去年12月,科技部发函支持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求依托产业体系健全、交通网络发达、算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开展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 为了加快人工智能落地,河南不仅多次“招才引智”,而且还把人工智能发展写入了本省的“十四五”规划,并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解决“卡脖子”技术,德中惠势在必行 河南省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些市场主体落地参与人工智能发展势在必行。但是,一些技术难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在产业链上,人工智能分为上游基础研究层,中游装备集成商以及下游应用领域。其中,上游基础层重点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主要是软件开发和算力算法等核心技术。 视觉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标志,其基础性研究是人工智能上游的重要突破口,没有视觉,就无法代替人眼,机器将无法识别,无法工作,也就不能完全称得上是人工智能。 需要重视的是,我国在硬件开发、市场应用等部分领域已经在全球形成领跑水平,但纵观整个产业链,在基础软件开发、算力和算法等方面还相对落后,甚至依赖于国外。这也是制约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卡脖子”问题。 在张恒看来,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很多涉及国计民生,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谁掌握“卡脖子”技术,谁将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为此,河南省德中惠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战略发展号召,取长补短,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推陈出新坚定不移地发展人工智能,破解软件开发难题。 领先的专家团队赋能企业发展 找准了技术瓶颈,专业团队就必不可少。从2021年起,河南德中惠先后从世界人工智能较为发达的法国和德国等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团队,从事技术开发,为公司赋能。他们大多为留欧归国专家,立志用基础研究去带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截至目前,公司已引进专家团队40余名,其中,博士18人,硕士近30人,核心专家大多为欧洲人工智能领域代表人物,研究领域涉及特种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识别、智慧医疗、算法开发、机械自动化等。强大的技术团队和科研力量奠定了德中惠快速发展的雄厚基础。 为保证科技创新动力,河南德中惠还联合中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协会(ASTR),搭建中德智能装备技术交流互动和对接平台,共同建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IERC),给国内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注入活力。 今后德中惠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有关精神,全力打造以视觉识别为核心的多样化人工智能高端技术,强化核心软件开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企业数字化改造,赋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原崛起增光添彩。